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的前身为“中国科学院生殖生物学开放实验室”,由我国生殖生物学奠基人之一张致一院士所创办,曾是美国Rockefeller基金会在全世界设立的七个“21世纪生殖避孕网络中心”之一,和WHO/Rockefeller基金会在全球设立的六个“胚胎植入研究中心”之一。实验室组建于1991年,并于1993年底通过验收。在“开放、流动、创新、竞争”运行机制的指导下,逐渐成为我国生殖和干细胞领域从事创新研究和高级人才培养的基地。实验室历任主任有:庄临之研究员(1991年-1995年),祝诚研究员(1996年-2000年), 段恩奎研究员(2001年-2005年),孙青原研究员(2006年-2010年)和周琪研究员(2011年-2016年)。现任实验室主任王红梅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裴钢院士。
实验室的研究定位是面向我国人口安全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在干细胞与生殖生物学领域开展前瞻性和引领性研究,深入探索重大基础科学问题,研发新型研究工具和疾病治疗方法,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国民健康水平和人口质量。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生殖健康研究、创新细胞技术研究和再生医学研究。
实验室以第一完成单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省部级奖励多项,研究成果数次入选 “年度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16年获得中国科学院“十二五”突出贡献团队奖。2016年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被评为 “优秀”实验室。实验室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先导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2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8000余万元;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SCI论文400多篇,其中IF≥9论文占比约30%,在Science、Nature、Cell等IF≥20的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近30篇。
实验室现有在编职工81人,包括研究员26人,副研究员15人,助理研究员15人,高级工程师和实验师3人,初中级技术人员22人。其中有院士1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9位、“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3位,先后有15人担任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实验室设有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共有博士生导师26名,硕士生导师5名;在籍研究生288人;在站博士后46人。
研究组设置
研究组名称 |
研究员 |
副研究员 |
性别决定与性别分化研究组 |
高飞 |
陈敏 |
生殖表观遗传研究组 | 郭帆 |
胡玉琼 |
干细胞与性腺发育研究组 | 郭靖涛 | |
精原干细胞研究组 |
韩春生 |
|
干细胞与神经再生研究组 |
胡宝洋 |
|
干细胞再生与代谢研究组 |
黄仕强 |
|
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研究组 |
焦建伟 |
季芬 |
分子胚胎发育生物学研究组 |
李磊 |
|
干细胞与细胞周期调控研究组 |
李伟 |
李天达、 李治琨 |
干细胞微环境与细胞命运决定研究组 |
李鑫
|
|
干细胞与神经发育疾病研究组 |
刘长梅 |
|
干细胞与衰老研究组 |
曲静 |
|
干细胞与脑损伤修复研究组
|
滕兆乾 |
|
基因工程技术研究组 |
王皓毅 |
|
生殖生理学研究组 |
王红梅 |
闫龙、翟晶磊 |
血液与免疫细胞再生研究组 |
王金勇 |
王童洁 |
生殖病理学研究组 |
王雁玲 |
邵璇 |
生殖细胞与受精研究组 |
王震波 |
韩之明 |
纳米技术与药物递送研究组 |
魏妥 | |
上皮类器官系统构建研究组 |
杨秋潭 | |
干细胞与人工胚胎研究组 |
于乐谦 | |
血管化微生理病理系统研究组 |
张顺 | |
大动物遗传修饰研究组 |
赵建国 |
|
干细胞与免疫学研究组 |
赵同标 |
|
细胞微环境系统生物学研究组 |
周兵 |
|
生殖工程研究组 |
周琪 |
冯桂海、王柳、张映、王昱凯、吴骏 |
更新日期:2023-05-17